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院内资讯

院内资讯

振兴路上写答卷——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02
字号:
+-14

1
初遇广井:从忐忑到扎根

2024年8月1日,我背着行囊踏上射洪市仁和镇广井村的土地。此前,全省新增派驻村队员动员培训会上,各市州优秀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分享让我既振奋又忐忑,作为毫无基层经验的新手,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

到田间地头了解村里产业发展情况

初到村委,王书记的热情让我悬着的心落了一半。他带着我走遍17个社的田间地头,指着连片的黄壤耕地说:“广井村是仁和镇面积最大的村,但年轻人都往外跑,常住人口只剩800人,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山丘间零散的农舍、蜿蜒的泥土路、留守老人佝偻的背影,像一帧帧老照片刻进我心里。

2
叩开“心门”:从手足无措到融入乡村

第一次参与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我便碰了钉子。走访脱贫户覃大爷家时,我照本宣科地讲解政策,他却摆摆手:“小伙子,你说的‘三保障’是啥?能帮我家养的鸡卖出去不?”一旁的村干部赶紧解释到:“就是让你家里的娃儿上学不愁、看病不贵、房子不漏雨!”张大爷这才咧嘴笑了。

走进入户了解村民情况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政策落地需要“翻译”。我向村两委请教方言俗语,把文件术语转化成“种地经”“养鸡账”,在牛王庙村的坝坝会上,我用“土话”讲政策:“医保报销就像‘雨伞’,平时用不上,但下雨了能顶大事!”乡亲们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热络了。村民从“躲着走”变成“拉着唠”,122户排查任务顺利完成。

3
实干破局:从环境治理到产业突围

广井村的难题远不止沟通。村里7公里道路年久失修,雨季泥泞难行;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河道漂浮物时隐时现。我和村委组织公益性岗位队伍,每月开展两次集中整治。清理河道、牛王庙水库时,60岁的李婆婆颤巍巍地递来竹筐:“这水库是咱村的‘水缸’,得护好了!”村民自发参与的热情,让我看到环境治理的深层动力,对家园的热爱。

微信图片_20250402105826.jpg

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对村环境进行整治

更大的挑战在产业。广井村的黄壤土种出的稻米晶莹饱满,但以往只能低价卖给粮贩。看着仓库里堆积的35吨大米,我和村两委琢磨:得让“广井大米”走出去!我通过自身力量联系遂宁、潼南的楼盘物业,因为我知道每个楼盘的物业都会给业主送礼品,于是我带着样品跑到楼盘物业。为了打动客户,我甚至把电饭煲搬到现场:“现煮现尝,不好吃不要钱!”靠着这股韧劲,村集体大米销售额突破20万元。此后,土鸡、鸭蛋通过身边朋友、同事走出大山,累计助农增收6000元。

为村集体经济——大米找销路

4
振兴答卷:数字背后的温度

驻村8个月,调解纠纷时被老百姓骂过,巡查秸秆禁烧时摔过泥坑,但更难忘的是:我发现监测户王熙康家屋顶漏雨,立刻联系镇里申请危房补助,还有通过身边力量为王熙康线下办理好“慢病”,以前每月药费在620元/月左右,现办理好“慢病”,报销后每月药费在10元/月左右,为其家庭开支节省7000元/年左右。

走村入户为民解难

如今,他逢人就夸:“小刘办事靠谱!”;春节前夕,我们精心组织开展“迎新春、感党恩、共和谐、促发展”活动,特别邀请村里80岁以上的长辈们共享“坝坝宴” 。现场气氛热烈,百岁老人王奶奶紧紧拉住我的手,眼中满是感动,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小刘啊,太谢谢你们了!你们想得这么周到,还惦记着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

5
路在脚下:驻村更“驻心”

如今的广井村,新硬化的村道串起4个自然村,河道旁立起防溺水警示牌,撂荒的坡地上南瓜苗探出新绿。

在村两委办公

但乡村振兴从不是一蹴而就,还有11户脱贫户需要动态监测,7936亩林地等待生态开发,站在牛王庙村的山坡上,望着远处牛王庙水库的粼粼波光,我终于懂得:驻村帮扶不是“镀金履历”,而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的漫长征程。这条路,我将继续与广井村的乡亲们并肩前行。


作者:射洪市仁和镇广井村驻村工作队员 刘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