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资讯
刘艳:用专业和温度为患者点亮希望星辰
提起精神科,很多人都谈之色变,望而却步。然而,在精神科的世界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一颗独特而复杂的星辰,他们的心灵之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作为他们的引路人,从事了近30年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刘艳,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更是情感的倾听者、心灵的抚慰者,在无数破碎的心灵裂缝中埋下希望的种子。
个人简介
刘 艳,副主任医师,精神病鉴定评残组成员,精神医学中心九病区主任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现任精神医学科九病区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医疗工作近30年,曾在华西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综合运用药物、心理、物理等治疗方法,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及老年期各类精神疾病诊治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身心整体调理。
从医初心:医生是被真实需要的职业
一身整洁的白大褂,一头梳理整洁齐耳的短发,一双深邃的眼眸透露出聪慧和自信,参加工作至今近30个年头,刘艳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投身于精神卫生事业,无论是繁忙的门诊病房、住院部,还是走村入户的残疾评定,都留下了她忙碌而坚定的脚印。
刘艳在门诊为患者看诊
当被问起:为什么当精神科医生?刘艳说:“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就认为医生是因为被真实需要。”在近30年临床工作中,刘艳始终刻苦钻研、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尤其注重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效果的研究,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理念,融入各种精神和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每每看到患者逐渐走向康复,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她便深刻理解到希波克拉底誓言里“生命至上”的重量。
治愈密码:在无声处听惊雷 于暗夜中点亮希望之光
20年前,13岁的小敏(化名)因狂躁发作被家属送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刘艳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确诊小敏患双相情感障碍。经过反复斟酌,并积极引导争取小敏的家庭支持,刘艳为其制定了科学、精准、适宜的治疗方案。经精心治疗和持续多年的复诊,小敏病情持续稳定,长大后正常工作并步入婚姻殿堂。
“精神科工作仿佛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陪患者穿越黑暗,在破碎的心灵废墟中一寸寸修复希望。”谈及精神疾病的诊治。刘艳认为,精神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来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更要具备高度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患者的需求与渴望,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刘艳作为一名女性精神科医生,更能自如的掌握使用“理解和共情”这一破冰利器,与患者建立信任与连接,为实现更好的诊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艳在住院部开展日常查房
像小敏这样全病程管理的规范治疗,让无数患者从病症标签中破茧重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像璀璨的星光,在患者的心中熠熠生辉,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和信赖。
刘艳科室的办公室满满当当地陈列着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凝聚着她及科室团队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面对这些荣誉,刘艳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蕴含着她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对患者的深沉责任。
薪火传承,没有金标准的诊断更需要灼热的心
除了每周的门诊坐诊,刘艳还负责管理精神医学中心九病区,病区大多是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有的言语表达不清、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每天,刘艳会准时参加病区的交班、查房,建立动态诊疗机制,针对在诊断治疗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会带领团队医生及时会诊讨论,积极探索,力求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副作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艳组织科室医生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病区的管理主要是团队的协作。”在带领科室管理时,刘艳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与临床思维,还带领年轻医生进行大量的病例汇总和分析,耐心指导、悉心讲解,并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
刘艳告诉科室青年医生:“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并没有“金标准”,所以医生的责任心非常重要,面对特殊患者,要勇于多观察、多思考,以平等姿态开展医患沟通,消除病耻感,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人格完整,才能更好的促进康复。”
当AI遇见精神科:我们应守护不可替代的医疗温度
医者之道,漫长且充满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生该如何持续精研深耕?刘艳表示,AI确实能帮助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疗思路,但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以及人文关怀,是AI无法替代的。
刘艳表示:“我们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又要保持理性思考,让人工智能更好辅助人类医生,助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正如她在工作日志中所写:“当我穿上这身白衣,就注定要做永远的跋涉者,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信息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