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院内资讯

院内资讯

基孔肯雅热预防三招制敌——秒懂版

发布时间:2025-08-13
字号:
+-14

有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病,就是由白纹伊蚊(多见)和埃及伊蚊传播的。被叮了又痒又难受,万一病毒感染,有无特效药。别担心!只要掌握下面这三招,就能像“超级英雄”一样,为你和家人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蚊护盾”,把病毒挡在门外!


第一招:识别“敌人”,隔离快准狠

这一招是“火眼金睛”,第一时间发现“敌人”,把它“关”起来,防止它继续“作恶”。

核心症状:

突发发烧(>38℃)+ 关节剧痛(手脚关节红肿)+ 皮疹(红斑或小疹子),可能伴头痛、肌肉痛。儿童病例高热多见。

图片1.jpg


2.特征体征

“弯腰手”“鸭子步”——疼得直不起腰、走不稳路。

图片2.jpg


如何隔离感染者(简单几步,切断传播链)

一旦怀疑是基孔肯雅热,隔离是保护家人的关键!

1.“单间”行动:独立的房间,莫乱走。

2. “严防”叮咬:这是隔离的重中之重!必须安装蚊帐,使用驱蚊灭蚊措施,确保病人不被新的蚊子叮咬。

3.及时就医:不要犹豫,立即就医院,并告知医生怀疑是基孔肯雅热,以便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

图片3.jpg


顺口溜:

发烧关节痛,皮疹莫轻视

蚊帐隔离好,病毒跑不了

严防再叮咬,就医最妥当



第二招:灭蚊“老巢”,积水无处逃

这一招是“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消灭蚊子 “大本营”,让它们没有机会出生长大。

病毒传播链:

伊蚊叮咬感染者→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叮咬健康人传播。

没有蚊子,就没有传播!(灭蚊要趁早)

关键时期:蚊子的一生要经过卵 → 幼虫(孑孓) → 蛹 → 成蚊四个阶段。其中 幼虫在雨后与积水中生活5-7天,不会飞,活动范围小,这个阶段消灭它们,效率最高、最好

具体方法:

✅每周清空花瓶、花盆托盘、轮胎、瓶罐积水(蚊子最爱)。

✅水缸加盖或养鱼吃蚊幼虫(如孔雀鱼)。

✅鱼缸/水生植物中养“吃蚊能手”孔雀鱼、斗鱼等。

✅社区喷洒灭蚊剂(重点草丛、下水道)。

✅整治房前屋后垃圾,全面清理消除卫生死角。

顺口溜:

雨后积水清,蚊虫难滋生

七日窗口期,社区齐努力

缸盆倒扣放,灭蚊保健康

图片4.jpg


第三招:防蚊“金钟罩”,监测早报告

这一招是“金钟罩铁布衫”, 是不被叮咬的最后防线,应时刻关注身体健康异常“信号”。

科学防蚊法:

✅居家:安装纱窗+蚊帐,电蚊拍辅助。

✅外出:穿浅色长袖,喷含避蚊胺的驱蚊液(儿童适用浓度10%-30%);清晨和傍晚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树荫下、草丛边、水池旁是蚊子的“老巢”。

✅重点地区高警惕:东南亚、南美与国内广东、云南等南方沿海湿热的1类高风险地区。

图片5.jpg


叮咬后监测:

被蚊子叮了别紧张,但要学会观察。

观察期:被叮咬后的3-7天(最长12天)是病毒潜伏期,要特别留意。

观察什么:对照第一招的症状,每天检查有没有发烧、关节痛、皮疹。

怎么做:测体温、问感受(痛不痛)、看皮肤、及时就医(任何可疑症状)

图片6.jpg


顺口溜:

"纱窗蚊帐双层护,外出长袖防蚊雾;

发热疼痛要警惕,早查早治不耽误!"



总结一下,要牢记:

第一招“火眼金睛”,早发现、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第二招“釜底抽薪”,勤动手、清积水,端掉蚊子窝。

第三招“金钟罩”,防叮咬、勤观察,守好健康门。

小贴士: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防蚊就是最佳疫苗!


文章来源:医院感染科 刘红全